不论是作为焦虑、执念、或是被无数人称为“刚需”的资产,还是作为回忆,港湾、灵魂能得以休憩的那一片小小天地,房子一直与我们息息相关。或许你也曾关上那扇门,却忍不住回头凝望,曾第一次打开一盏灯,推开一扇窗。或许那处地方只是一次短暂落脚,很快就又要再打包离去;或许那方寸之地是一场长久的困顿,不得不囿于的一隅。或许那里只是这么近又那么远的梦想,是长久的渴望。我们总会渴望一种踏实的安全感、结束飘来荡去的日子;也总会回头张望,因为房子里有故人、有故事,有让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们的日日夜夜。我们会因为它有“获得”的欣喜,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;也会有安宁,念着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感慨……所有的这一切,都围绕着房子、围绕着我们的“居所”展开。在这个焦灼的夏季,人间再一次启动大型长期征文「住在人间」。不论是曾被现实困住、急切地想要出发的心情,还是安居于某地、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;不论是在城市、乡村、高楼、村舍反复流连的生活轨迹,亦或是租、是买、是抛弃、是拥有的那处屋檐。每当夜深人静,每个人都会回到一处,坐下、继而躺下,闭上眼睛,等待天亮睁开眼睛,再重新出发。征文长期有效,投稿发邮件至 thelivings@vip.163.com,并在标题标注「住在人间」。初稿字数建议:5000字以上稿费标准:单篇不少于3000元期待你的来稿。
1
2002年,我从广东回到老家。
这是一个十八线小县城,破旧闭塞,狭小荒凉,步行围城绕一圈,不会超过2小时。一条新街和一条老街贯穿县城西东,临街的商铺组成了县城的中心,热闹的地方还有县里唯一的汽车站、一个稍微大点的超市和人民医院。除此之外,整个县城少有活力,本地人只能去城南的歌厅和河边的几家夜宵店休闲娱乐。
这样的地方留不住年轻人,稍微有点野心的,都跑去大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了。留下的人,要么是有正式的工作单位,要么甘于平凡,要么就是有所牵绊。
那时候的我20岁,一心想逃离父辈那一身汗水一身泥的生活,没想过要在县城扎根,只把它当作一个过渡——彼时,电脑职业教育正风行,县城里有大大小小的培训学校。我在广州打了2年苦工,想学门技术再出去施展拳脚,于是就拖着行李走进了一家电脑培训学校的大门。
当时的我并不知道,这个选择改变了我的一生。
我在培训学校里认识了现在的丈夫阿明。他是名计算机老师,比我大1岁,跟我一样,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,只不过他的家在更偏远的乡下。
半年后培训结束,我为了爱情背弃了不回老家的初衷,没有再外出打工,而是进入县城里的一家茶馆做服务员。茶馆工资很低,一个月只有400元上下,阿明的工资高一点,但也只有700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