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币基金: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、短期债券,流动性强(当天赎回次日到账),年化收益 2%-3%,适合存放短期闲置资金(如生活费备用金)。
国债 / 地方债: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发行,保本保息,3 年期年化收益 2.8%-3.5%,5 年期 3.0%-3.8%,适合风险承受能力极低的散户。
退休的刘大爷风险承受能力弱,2023 年配置 “50% 国债 + 30% 货币基金 + 20% 国债逆回购”,全年收益 2.8%,虽不高但本金零风险,完全满足他的理财需求。
产品选择的 “三维匹配” 原则:让产品与需求精准对接
选择投资产品不是看 “别人买什么”,而是看 “自己需要什么”。吴老师提出的 “三维匹配” 原则,要求产品选择与散户的风险承受能力、资金使用周期、投资目标精准对接,避免 “用高风险产品追求稳健目标” 的错位。
风险承受能力匹配
风险承受能力决定了高风险产品的配置比例,吴老师设计的 “风险 - 产品” 对应表:
风险类型
股票 / 行业基金占比
混合基金 / 可转债占比
稳健品(货币基金 / 国债)占比
保守型(≤5%)
0%-10%
20%-30%
60%-80%
稳健型(5%-10%)
20%-30%
40%-50%
20%-40%
进取型(10%-20%)
40%-60%
30%-40%
10%-20%
激进型(>20%)
70% 以上
20% 以下
10% 以下
散户小张属于进取型(可接受 20% 回撤),之前却将 80% 资金买了货币基金,年化收益仅 2%,浪费了风险承受能力;按表调整后,股票 + 行业基金占 50%,2023 年收益提升至 25%。
资金使用周期匹配
资金使用周期决定了产品的流动性选择,短期要用的钱不能买长期产品,长期闲置的钱不必局限于短期品:
短期资金(1 年内):优先选择国债逆回购、货币基金、短期理财产品(如 7 天期理财),确保随时可用;
中期资金(1-3 年):可配置混合型基金、可转债、指数基金,平衡收益与流动性;
长期资金(3 年以上):适合股票、长期纯债基金、指数基金定投,享受时间复利,承受短期波动。
散户老赵 2023 年有一笔 3 年后用于儿子教育的资金,起初买了短期理财(年化 2.5%),吴老师建议他换成 “指数基金定投 + 蓝筹股”,预计长期年化收益 8%-10%,更符合资金的长期属性。
投资目标匹配
投资目标决定了产品的收益导向,不同目标对应不同的产品组合:
保值目标(跑赢通胀 3%):以稳健品为主(占 70%),搭配少量混合基金(30%),确保年化收益 3%-5%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