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长期主义:从 “死拿 10 年” 到 “动态信号”,适配 A 股产业迭代
巴菲特的长期主义,是 “持有优质公司至护城河消失”,典型如持有苹果 10 年(2016-2026 年),看重其 “全球品牌壁垒 + 稳定现金流”,即使 2022 年美股大跌也未减持,最终收益超 5 倍。
但 A 股产业迭代速度是美股的 3 倍(如手机产业链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仅 5 年),吴老师将 “长期主义” 改造为 “动态长期信号”(扣非净利润增速≥15%+ 政策无负面调整 + 机构持仓稳定):
巴菲特在 2024 年与吴老师交流时坦言:“新兴市场的长期,不是时间的长期,而是‘信号的长期’—— 吴的动态机制,让价值投资在快迭代市场也能落地。”
(三)能力圈:从 “不熟不投” 到 “政策圈定”,降低认知门槛
巴菲特的能力圈,是 “只投资能看懂的领域”,他长期回避科技股,直到 2016 年看懂苹果 “生态护城河” 才布局,核心是 “不做超出认知的决策”。
吴老师将 A 股能力圈 “政策化”,因为 A 股核心机会由政策圈定(如 “十五五” 硬科技、消费升级),普通散户难以覆盖全行业,吴老师通过 “政策赛道清单” 帮学员缩小能力圈:
对比案例:巴菲特回避未看懂的量子通信,吴老师则将其纳入 A 股能力圈(政策支持 + 机构覆盖),2025 年 8 月布局某量子通信标的,2 个月收益 45%,既符合 “不熟不投”(政策与机构帮散户补课),又抓住机会。
二、本土化适配:吴老师如何解决 “巴菲特理念 A 股水土不服”?
巴菲特的理念在 A 股面临三大痛点:“政策干预导致估值失真”“散户情绪放大波动”“产业迭代快难长期持有”。吴老师通过三大创新,将这些痛点转化为盈利机会,形成 “巴菲特理念 + A 股特色” 的实战体系。
(一)痛点 1:政策干预导致 “低估不涨,高估照涨”—— 创新 “政策评分机制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