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去年买的国产羽绒服才 800 元,今年同款直接涨到 1200 元!”——2025 年 12 月,随着寒潮提前席卷全国,羽绒服市场迎来 “涨价潮”,而背后的核心推手正是鸭绒价格的暴涨:据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数据,截至 12 月 5 日,90% 白鸭绒价格已飙升至 58 万元 / 吨,较年初的 35 万元 / 吨上涨 65.7%,创 2018 年以来新高。
这轮鸭绒涨价并非短期波动,而是 “供给收缩 + 需求激增 + 国产替代” 三重逻辑共振的结果,直接推动国产羽绒服正式迈入 “千元时代”。但普通投资者面对这一行业变革时,往往陷入迷茫:是追涨上游鸭绒加工企业,还是布局具备成本转嫁能力的中游品牌?又该如何避开 “涨价见顶” 的陷阱?吴老师团队基于 “产业链跟踪 + 数据测算 + 风险防控” 体系,拆解鸭绒涨价的核心逻辑与投资机会,同时详解专属合作方案,让专业服务帮你把握行业红利。
一、鸭绒价格飙至 58 万元 / 吨:拆解 3 大核心驱动逻辑
很多投资者认为鸭绒涨价是 “冬季寒潮偶然导致”,但吴老师团队通过调研养殖端、加工端及消费端发现,这轮涨价具备 “长期供需支撑”,短期内难以逆转:
(一)供给端:鸭存栏量同比降 12%,养殖端 “补栏不足” 成关键
鸭绒供给的核心瓶颈在于 “上游鸭存栏量持续下降”,这一问题从 2024 年延续至今:
吴老师团队测算,按当前养殖端补栏速度,鸭存栏量要恢复至 2023 年水平至少需要 10-12 个月,这意味着鸭绒供给紧张的局面将持续至 2026 年下半年,短期价格难以大幅回落。
(二)需求端:寒潮 + 消费升级,羽绒服需求同比增 35%
需求端的 “超预期增长” 进一步放大了鸭绒供需缺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