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老师团队建立 “订单 - 产能 - 营收” 联动模型,重点跟踪三类数据:
“Bloom Energy 的 2GW 扩产计划,意味着未来两年核心部件需求将增长 10 倍。” 吴老师测算,“现在手握北美长期订单的企业,2026 年业绩增速有望突破 100%。”
三、案例实证:三类客户的 SOFC 配置方案
吴老师针对不同客户特性,设计差异化投资策略,实战效果显著:
(一)私募客户:“全球链 + 国内替代” 双轮布局
管理 30 亿元科技基金的张总,寻求高弹性收益。吴老师为其设计 “60% 核心 + 30% 卫星 + 10% 现金” 组合:
2025 年 Q3 以来,该组合收益达 47%,远超创业板指 23% 的涨幅。“核心标的吃供应链红利,卫星标的博估值弹性,这是全球产业转移中的最优解。” 张总评价道。
(二)散户客户:“订单驱动型” 渐进建仓
拥有 120 万元资金的退休教师王阿姨,风险承受能力中等。吴老师设计三阶段建仓方案:
第一阶段(2025 年底前):投入 18 万元建仓某精密制造公司(占比 15%),止损线 10%,逻辑是 “连接体业务技术成熟,北美订单可见度高”;
第二阶段(若 Bloom Energy 2026Q1 订单超 1.2GW):追加 24 万元增持某电解质材料龙头(总仓位升至 35%),止损线调整至 12%;
第三阶段(若国内 SOFC 补贴政策落地):再投入 12 万元配置系统集成商(总仓位不超 45%),剩余资金买货币基金。
截至 11 月 19 日,王阿姨持仓浮盈 29%,未触发止损线。吴老师强调:“散户切忌追‘SOFC 概念’,北美订单数据才是最硬的建仓信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