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收益测算公式是:合理收益预期 = 行业平均增速 + 公司竞争优势溢价 - 风险折价。例如,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增速 30%,某公司因技术领先有 10% 的竞争优势溢价,但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有 5% 的风险折价,那么合理收益预期就是 30%+10%-5%=35%。若当前股价已反映 40% 的涨幅,则需谨慎;若仅反映 20%,则有投资价值。
2023 年,散户陈先生看中一只人工智能概念股,认为 “最少能涨 50%”。吴老师帮他测算:行业平均增速 40%,公司竞争优势溢价 5%,但技术迭代风险折价 15%,合理收益预期 30%。而当时股价已上涨 35%,超过合理预期,吴老师建议 “放弃”。陈先生起初不解,后来该股果然回调 20%,验证了测算的合理性。
吴老师还会根据市场环境调整收益预期:牛市中,可在合理预期基础上上浮 20%;熊市中,需下浮 30%;震荡市则按合理预期执行。2021 年牛市时,他将消费股的收益预期从 20% 上调到 24%,散户跟随操作获得了符合预期的收益;2022 年熊市时,他将半导体股的收益预期从 40% 下调到 28%,避免了因预期过高而追高。
平衡策略:动态调整中的 “攻守之道”
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,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。吴老师的 “攻守平衡策略”,在不同市场阶段有不同侧重:熊市 “守为主,攻为辅”,牛市 “攻为主,守为辅”,震荡市 “攻守各半”,通过资产配置和仓位调整实现平衡。
熊市防守:用 “安全垫” 抵御风险
熊市中,风险大于收益,吴老师的策略是 “构建安全垫”。他会让散户将 50% 仓位配置到国债逆回购、货币基金等低风险品种,30% 配置到高股息蓝筹股(股息率 5% 以上),20% 配置到业绩稳定的防御性行业(如医药、公用事业)。
2022 年熊市,散户郑女士按照吴老师的策略配置资产。当年大盘下跌 20%,但她的低风险品种收益 2%,高股息股下跌 5%,防御性行业下跌 8%,整体组合仅亏损 3%,远跑赢大盘。“熊市里不亏就是赚,吴老师的防守策略让我保住了本金。” 郑女士说。
牛市进攻:用 “梯度加仓” 放大收益
牛市中,收益机会增多,吴老师的策略是 “梯度加仓”,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放大收益。他将资金分为 5 份,当市场突破关键阻力位、主线明确时,先加 2 份;回调确认支撑后,再加 2 份;剩余 1 份在趋势加速时加仓。
2020 年牛市,散户王先生按此策略操作新能源汽车板块:突破 20 日线时加 2 份,回调 10 日线时加 2 份,趋势加速时加 1 份,最终收益 60%,远超满仓一次性买入的 45%,且中途回调时因仓位可控未恐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