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一个出身农村的穷小子,是如何成为复旦大学的任课老师,又是如何利用四万元的资本,创造四百亿的价值的?

从农村穷小子到中国上海市第一首富,被誉为“投资教父”和“中国巴菲特”的郭广昌究竟是如何做到的?
儿时家境贫寒,考学出人头地
1967年,郭广昌出生于浙江省东阳横店的一个普通家庭。
他的父母都是农民,农闲时,他的父亲会在建筑工地上做一些力气活,赚一点微薄的收入,母亲则留在家里,照顾孩子,打理家务。

家里有三个孩子,本就贫苦不堪,他的父亲偏偏又不小心在工地上出了意外,落下了残疾,从此无法再做力气活儿。
好在当地的一家企业看他可怜,给了他一份看门的工作。工作不算累,工资也不多,每个月只有十五块钱,再加上母亲卖菜的钱,勉强可以支撑一家人的基本生活。
虽然家境困苦,郭广昌却从未埋怨过自己的父母,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,从小便勤奋认真,十分努力。
父母也从未因为家里贫穷,逼迫儿子放弃学业,他们拼尽自己的所有努力,供儿子读完了小学和初中。

初中毕业后,郭广昌顺利考上了中专。在那个年代,考上中专已经十分了不得了,更不要说是经济和教育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了,通常一个村子也只有几个人能够考上中专。
不过郭广昌对此并不满足,他的目标非常明确,也深知自己不能止步于中专。从小到大,他无时无刻不在告诫自己,父母如此辛苦,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,缺少机遇和勇气。
如今他拥有着受教育的权利,为什么不再更进一步呢?
他想读高中,想要考取大学,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,走出落后的农村。
两个姐姐对弟弟的选择表示了支持,她们放弃了读书的机会,靠手工品赚取一点钱补贴家用。希望他可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。

读高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,大学也并不是好考的。家里十分拮据,又缺少劳动力,他的父母刚开始其实是反对的。
郭广昌不断开导自己的父母,诉说自己的想法。他的父母最终也同意了儿子选择。就这样,郭广昌放弃了中专的录取通知书,进入了东阳中学进行学习。
为了不辜负姐姐们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,郭广昌一天也不敢懈怠,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,外界的所有事情都无法让他分心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高中三年,郭广昌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,最终成功考入复旦大学。

家人和邻居们都为他高兴,郭广昌则默默发誓,一定要好好读书,在外面闯出个名堂,为父母争口气。
因此,进入大学后,他依旧十分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专业课,在别人放松享乐的时候,他不时泡在图书馆汲取知识,就是跑到外面进行社会调查。
俗话说,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
郭广昌很好地把这句话诉诸了实践,平时上课时,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节假日时,他就骑上一辆自行车,在周边城市转悠考察。他甚至只靠一辆自行车,从上海骑到了北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