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股市,我们懂得保护好自己的本金,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投资人。
投资之前没有对亏损有预期的,没有对突发状况有应对措施的,是不可能在投资这条路走得太远的。
每一个人,不需要学习,不需要技术,不需要经验,不需要资金,拿个身份证就可以去免费开户,加入到A股游戏中来。
人们的行动不是取决于知识,而是取决于本能的习惯,知识只是信息的初始阶段,习惯将形成生产力,习惯是由熟练的知识质变而来的。
在市场成交量是地量的时候,是不存在长线利空的,任何触发市场的措施都有利于市场活跃。
有一句很引起操盘手共鸣的话:细节决定成败。在证券市场这句话确实是一个真理,在实战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,你的分析与操作都是对的,但是,一个微小的细节出现了问题,就会使一切努力全部白费。
如果交易一生,那么较极端的情况会出现很多次,即使出现连续亏损,也太平常了,根本无须有情绪上的丝毫波动。
假如情绪因为品种的涨跌而出现波动起伏,那么对于交易本身有百害而无一利。只有言行合一,才能实现真正需要做到交易心境上的坦然和为人处世的豁达。
一般情况下,手痒也许无关紧要,但交易的时候千万不能手痒,否则一失手,难免成千古恨。
交易时间越长,越能理解风险控制的含义。如果风险控制不好,翻几倍最终都会是一场空。大赚大亏到头来失去的不只是金钱,还有宝贵的时间,甚至是终身的遗憾。
控得住风险就能成功了吗?当然不会。只有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,并勇敢捕捉足够的机会,才能真正实现交易。
救市资金,券商资金,券商系基金已经构成了高度的利益共同体。
这些机构投资者已经从独立的,松散的投资者,转变成利益一致的行动人。
转变成抱团炒作大盘蓝筹指标股,牢牢的把控了各大主要指数。
被反复的收割,清洗,被套惨重,大量的散户带着无尽的哀怨,悔恨,无奈之心退出。
事实在中国股市上,机构投资者也并不见得比散户投资者成熟多少
只不过他们比散户投资者多了资金优势,信息优势,风险对冲工具的优势。
事实上无论是对个股的投机炒作,还是对板块的投机炒作
还有不少机构喜欢炒作问题股,题材股,概念股,资产重组股
却把投机炒作,大涨大跌的黑锅甩给广大的散户投资者。
提倡价值投资,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,这有利于市场稳定,无可厚非。
但是发展机构投资者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散户,清理散户。
大量个股成交量急剧萎缩,不少个股盘中屡屡出现闪崩的走势
这都是消灭散户投资者,收割散户带来的流动性消失的恶果。
大家都知道,火爆的市场便于进货,低迷的市场便于吸货。
所以,有些主力在整个建仓过程中,刻意制造低迷的市场,达到吸货的目的。
主要表现就是交投清淡,证券大厅人烟稀少,市场冷冷清清,盘面死气沉沉,股价走势黏黏糊糊。
散户们无法从技术面去研究其后市的走势,什么K线、技术指标、趋势统统失效。
在主力建仓的整个过程中,成交量会从大到小逐步缩小。到了建仓后期,很可能一天也才成交几十手、几百手。
这就是量能从强到弱逐步衰竭直至无力抵抗的表现,盘中反弹的高点一个比一个低,低点一个比一个矮,直到最后趴底沿着一条近似水平的直线作窄幅波动,形成一条拖动的“尾巴”。
低起点表示股价还在底部区。当然也有高起点之个股,但那是少数,绝大多数黑马股都是在低价位启动的。
(股价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行,实现翻倍的涨幅,同期大盘在维持横盘震荡。)
股票具有远景题材相当重要,该股必须具有远景题材,并且远景最好具有曲折性、爆炸性和很大的想象空间故事,听起来更惊心动魄。
动力也是黑马股应具备的一个必要条件,一定要有动力出现,才不会等太久而令股民失去耐心,尤其从周K线上观察,底部出了大量的个股,隔不了多久都会爆出大行情。
股价在某一箱体中运行一段时间,然后突破箱体上沿,沿着某一角度上升到涨停。这种分时形态比较稳,突破箱体拉涨停分为三种情况:
这种方式拉涨停的分时走势比较规范,通常出现在股票价格发生转折的初期,出现在明显的止跌组合之后。
以这种方式涨停的股票,其分时走势图中,股价运行的轨迹,搭成了向上攀登的双层台阶,股票的价格先后运动在两个明显不同的箱体之中。
这种方式涨停的股票,分时图上呈现层层梯田状态,股票价格随梯田拾级而上,到达一个新的境界,这种方式拉出来得涨停板,就暴露出主力运作的痕迹,是主力向上发力的具体表现。
很少有人天生属于市场,所以要想成功,你必须改变!改变过去所有错误的观念与习性,并不断将正确的行为练习到成为你的习惯,情绪会让人追涨杀跌,所以得去控制它。
炒股票的人都想尽快的股票入门,但他们的眼睛往往只盯住行情利润,忘记了自己才是成功的关键。
做股票就是做自己,希望每一个朋友都能用理性战胜自己的意欲,用股票规则来避免自己的非理性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