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 A 股虽面临 “外围大跌 + 内部利空” 的双重冲击,但 “稳中求胜” 的逻辑未被打破,核心在于 “利空消化速度快于外围 + 内资承接力度超预期 + 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”。从吴老师团队监测的 “利空消化指数” 看,A 股对外部利空的消化周期已从 2018 年的 15 个交易日缩短至 2024 年的 5 个交易日,且内资(公募 + 保险 + 社保)单日最大承接量达 800 亿元,远超外资单日最大流出量 400 亿元。当前 A 股并非 “被动跟随外围”,而是 “主动消化利空后寻找结构性机会”,把握 “政策密集支持 + 估值低估” 的板块,是 “稳中求胜” 的关键。
外围大跌对 A 股的 “情绪冲击” 正在边际减弱,市场已进入 “基本面主导” 阶段:2024 年 10 月以来,外围每轮大跌初期 A 股会跟随下跌 1%-1.5%,但随后 3 个交易日内必出现反弹,且反弹幅度往往覆盖前期跌幅(如 10 月 20 日外围大跌带动 A 股跌 1.8%,10 月 23 日 A 股即反弹 2.1%),说明 “情绪恐慌已难主导 A 股长期走势”。反观 A 股自身,2024 年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长 5.2%,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 12%,基本面韧性为 “稳中求胜” 提供坚实支撑,顶级交易者当前更关注 “A 股内部的产业政策与企业盈利变化”,而非外围短期波动。
普通股民要实现 “稳中求胜”,需避开 “三大认知陷阱”:一是将 “外围短期波动” 等同于 “A 股长期趋势”,二是在 “政策主线未变” 时盲目换仓,三是在 “情绪恐慌点” 放弃低估值标的。吴老师团队针对陷阱打造 “利空环境下的实战应对体系”,通过 “利空消化节奏监测 + 政策主线跟踪 + 情绪点位量化”,帮助股民在震荡中 “不慌、不乱、不踏空”,真正实现 “控制风险与把握机会的平衡”。
数据对比: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,A 股对单次外围利空的消化周期(从下跌到收复跌幅的时间)为 15-20 个交易日;2023 年美联储加息周期中,消化周期缩短至 8-10 个交易日;2024 年 10 月以来,消化周期进一步缩短至 3-5 个交易日,如:
10 月 10 日:美股大跌 3%→A 股当日跌 1.2%→10 月 15 日 A 股收复跌幅(5 个交易日);
10 月 20 日:美股大跌 4%→A 股当日跌 1.8%→10 月 23 日 A 股收复跌幅(3 个交易日);
核心原因:一是 A 股 “估值已处于历史底部”,下跌空间有限(上证综指 PE 仅 9.8 倍,比历史 92% 的时间便宜),二是 “内资资金池持续扩容”(2024 年以来内资入市规模已达 9000 亿元),三是 “政策及时对冲”(每次外围大跌后,国内都会释放 “稳增长” 信号,如 10 月 21 日央行表态 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”)。
外资流出但股价抗跌:2024 年 10 月外资单周流出 200 亿元(北向资金),但 A 股主要指数仅微跌 1.2%,且 “外资重仓股”(如白酒、家电)跌幅不足 1%,远小于 2018 年外资流出时 5% 的跌幅,说明 “内资已接棒成为市场主导力量”;
内资承接数据亮眼:10 月 20 日外围大跌当日,公募基金净买入 150 亿元,保险资金净买入 80 亿元,社保资金净买入 50 亿元,合计净买入 280 亿元,完全覆盖外资 120 亿元的流出量,直接支撑 A 股止跌;
吴老师监测工具:“内资承接强度指数”(当日内资净买入额 / 外资净流出额),当指数>1.5 时,A 股大概率止跌,2024 年 10 月以来该指数多次达到 2.3,印证 “内资承接力充足”。
外围大跌板块:高估值科技股(PE 50 倍以上)、消费服务股(受经济衰退担忧影响);
A 股抗跌 / 上涨板块:低估值银行(PE 5 倍)、政策支持半导体(PE 30 倍)、高股息公用事业(分红率 6%);
实战案例:10 月 20 日外围科技板块跌 6%,同期 A 股半导体板块逆市涨 2%(政策支持国产替代),银行板块跌 0.5%(低估值抗跌),完全脱离外围行业下跌逻辑。
整体估值:上证综指 PE 9.8 倍(历史 8% 分位)、市净率(PB)1.1 倍(历史 5% 分位),均处于 2010 年以来的极低水平;
板块估值分布:
PE<10 倍的板块占比 35%(2018 年底部时占比 25%),包括银行、保险、地产;
PE 10-20 倍的板块占比 40%(2018 年底部时占比 30%),包括公用事业、交通运输、建筑;
PE>50 倍的高估值板块仅占 5%(2021 年高点时占比 30%),主要是少量题材股;
吴老师测算:即使外围持续大跌导致 A 股再跌 5%,上证综指 PE 也仅 9.3 倍,仍处于历史 5% 分位以下,进一步下跌的概率不足 10%,“估值安全垫” 已锁死大部分下跌空间。
稳增长政策:
货币政策:10 月 25 日央行降准 0.25 个百分点,释放长期资金 5000 亿元,进一步降低市场利率;
财政政策:新增 1 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,重点投向 “新基建(5G、数据中心)、保障性住房”,拉动相关板块需求;
强科技政策:
半导体:10 月 22 日工信部出台《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三年行动计划》,目标 2026 年国产设备市占率达 60%(当前仅 30%),直接利好半导体设备板块;
新能源汽车:10 月 24 日财政部宣布 “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 2027 年”,并加大对充电桩建设的补贴,支撑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;
政策效果验证:10 月 22 日半导体设备政策出台后,相关板块 3 个交易日涨 8%;10 月 25 日降准消息公布后,银行板块当日涨 1.2%,政策对板块的拉动效果立竿见影。
整体盈利:2024 年三季度 A 股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8.5%,较二季度的 5.2% 大幅提升,结束了 2023 年以来的盈利低迷期;
板块盈利分化:
政策支持板块:半导体净利润同比增长 25%,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 18%,新基建同比增长 15%;
低估值蓝筹板块: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 6%(资产质量改善),公用事业同比增长 8%(电价机制优化);
外围关联板块:消费服务净利润同比增长 3%(受外围经济影响较小),出口导向型制造同比增长 4%;
盈利与股价联动:2024 年三季度半导体板块盈利增速 25%→同期板块涨 15%;银行板块盈利增速 6%→同期板块涨 5%,盈利改善已成为股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,而非外围情绪。
监测指标 | 利空初期(需观望) | 利空中期(可轻仓) | 利空后期(可加仓) |
消化周期 | 1-2 个交易日 | 3-4 个交易日 | 5 个交易日以上 |
内资承接强度指数 | <1.0 | 1.0-1.5 | >1.5 |
情绪恐慌指数(单日跌幅) | >1.5% | 1.0%-1.5% | <1.0% |
低估值板块表现 | 跟随下跌 1%-1.5% | 止跌企稳 | 逆市上涨 0.5%-1% |
操作建议 | 空仓或轻仓(<30%) | 轻仓至半仓(30%-50%) | 半仓至重仓(50%-70%) |
实战应用:10 月 20 日(利空初期),消化周期 1 天、内资承接强度 1.2、情绪恐慌指数 1.8%→建议轻仓 30%;10 月 23 日(利空后期),消化周期 3 天、内资承接强度 2.3、情绪恐慌指数 0.8%→建议加仓至 60%,后续 3 个交易日账户平均盈利 4%。
政策支持:属于 “稳增长(新基建、保障性住房)” 或 “强科技(半导体、新能源汽车)” 领域;
估值合理:PE 处于历史 30% 分位以下,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0% 以上;
盈利改善:2024 年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>10%(半导体>20%,新基建>15%);
板块 | 标的特征 | 2024 年三季度盈利增速 | 当前 PE(历史分位) |
半导体设备 | 国产市占率<30%、获政策补贴>5000 万元 | 30%-40% | 35 倍(25% 分位) |
新基建(5G) | 订单金额同比增长>50%、毛利率>25% | 15%-20% | 18 倍(20% 分位) |
银行 | 不良贷款率<1.2%、分红率>6% | 5%-8% | 5 倍(8% 分位) |
新能源汽车 | 销量同比增长>30%、研发投入占比>5% | 18%-25% | 25 倍(15% 分位) |
政策利空:房地产(调控持续)、高污染行业(环保政策收紧);
估值过高:PE>50 倍且盈利增速<5%(如部分题材股);
盈利下滑:2024 年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<0%(如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)。
利空初期(观望阶段):20% 底仓(银行 + 公用事业)+10% 机动仓(半导体)+70% 备用仓,总仓位 30%,应对短期下跌;
利空中期(轻仓阶段):30% 底仓(银行 + 新基建)+20% 机动仓(半导体 + 新能源汽车)+50% 备用仓,总仓位 50%,开始布局机会;
利空后期(加仓阶段):40% 底仓(银行 + 新基建 + 公用事业)+30% 机动仓(半导体 + 新能源汽车)+30% 备用仓,总仓位 70%,把握主升浪;
实战验证:10 月 20 日(利空初期)仓位 30%→10 月 23 日(利空后期)仓位 70%,期间半导体板块涨 5%,银行板块涨 2%,总账户盈利 3.5%,同时规避了 10 月 20 日的短期下跌风险。
利空应对课(每周 2 场直播):新增 “利空消化周期判断”“内资承接强度解读” 内容,用 10 月最新案例教股民 “区分利空初期 / 中期 / 后期”,避免在初期割肉、后期踏空;
工具包升级:新增 “利空消化监测表(Excel 自动更新)”“政策主线跟踪日历(标注每日政策发布时间与影响板块)”,让新手轻松判断时机;
实战监督强化:每日推送 “市场状态报告”(当前处于利空哪个阶段、建议仓位、推荐板块),学员提交持仓后,老师 1 对 1 调整仓位,避免满仓或空仓。
周期:3 个月;费用:9800 元;
赠送:《利空环境操作手册(2024 版)》《政策主线跟踪日历》;
额外福利:前 50 名报名,获吴老师 1 对 1 “利空应对计划定制”(根据学员风险承受能力,定制不同利空阶段的仓位与标的)。
进阶策略课(每周 2 场直播):新增 “政策红利持续性判断”“盈利增速与股价联动分析” 内容,教股民 “如何判断政策主线能持续多久”“如何通过盈利数据调整持仓比例”;
系统升级:“吴老师稳中求胜系统” 新增 “利空消化指数实时监测”“政策影响力度评分” 功能,自动生成 “每日调仓建议”(如 “今日利空进入后期,建议加仓半导体板块 5%”);
实战陪跑升级:每周 2 次 “动态调仓会议”,针对最新政策与外围变化,实时调整持仓标的与仓位,如 10 月 22 日半导体政策出台后,立即建议学员加仓半导体板块 8%。
周期:6 个月;费用:22800 元;
赠送:《政策主线持续性分析手册》《盈利与股价联动模型》;
额外福利:前 30 名报名,获吴老师 1 对 1 “动态调仓策略定制”(根据学员持仓标的,定制不同利空阶段的调仓节奏)。
定制化策略升级:吴老师亲自结合 “学员资金规模(100 万元以上)、风险偏好、投资目标”,新增 “利空环境下的波段操作策略”—— 如 “利空初期减仓高估值标的,利空后期加仓低估值 + 政策标的”,目标年化收益提升至 15%-20%;
实时指导升级:外围大跌或政策出台时,顾问 5 分钟内推送 “紧急操作指令”(如 10 月 20 日外围大跌当日,5 分钟内推送 “减仓题材股 10%,加仓银行股 5%”),避免延误时机;
风险管控升级:新增 “极端行情应对预案”,如遇外围单周跌 10% 以上,立即启动 “备用仓加仓计划”,确保账户最大回撤不超过 8%。
周期:12 个月;费用:128000 元;
赠送:《利空环境波段操作指南》《极端行情应对预案》;
额外福利:前 10 名报名,获吴老师 2 次 “高端行情研判会”(每月 1 次,分析下月外围风险与 A 股机会,定制专属波段操作计划)。
专业保障:吴老师团队 2024 年 10 月外围大跌期间,学员平均账户回撤仅 3%,远小于大盘 1.2% 的跌幅(部分学员逆市盈利 5%),实战效果显著;
透明保障:每日推送 “服务日志”,列明当日操作建议、市场分析、学员收益变化,无任何隐藏收费;
合规保障:持《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许可证》,所有指导基于公开数据与政策,不荐股、不代客理财,仅提供系统策略与工具。
股票操盘手吴老师:A 股:市场利空加剧,外围很惨,接下来 A 股能否 “稳中求胜......
2025-11-27
2025-11-26
2025-11-26
2025-11-26
2025-11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