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股价突破区间上沿,停止买入并持有;若跌破区间下沿,暂停买入,等待新区间形成。
(三)场景 3:熊市(股价单边下跌)——“分 10-12 次买入,越跌越买、控制节奏”
确认熊市信号(如指数连跌 3 个月、成交量萎缩 50%、多数板块下跌);
用 50% 资金分 10-12 次买入,每次买入金额相同(如 10 万元资金,5 万元分 10 次,每次 5000 元);
每次买入间隔 “股价下跌 5%” 或 “1 周”,若股价反弹 10% 以上,停止补仓并考虑部分止盈;
预留 50% 资金,应对 “极端下跌”(如股价跌 50% 以上),避免满仓套牢。
(四)配套工具:“分批次买入成本测算表”(直接落地使用)
市场环境 | 买入次数 | 单次买入金额占比 | 买入间隔条件 | 预留资金比例 | 预期持仓成本优势 |
牛市 | 1-2 次 | 80%(首次)、20%(补仓) | 回调 5% 以上补仓 | 0%(补仓后) | 与一次性买入持平 |
震荡市 | 5-8 次 | 30%(下沿)、40%(中间)、30%(上沿) | 区间内价格分层买入 | 0% | 比一次性低 8%-12% |
熊市 | 10-12 次 | 5%-10%(每次) | 下跌 5% 或间隔 1 周 | 50% | 比一次性低 12%-15% |
五、吴老师的 “分批次买入合作体系”:从 “选方式” 到 “控成本” 全陪跑
普通股民选买入方式常陷入 “场景错配、节奏失控、成本测算不准” 的困境,吴老师团队针对不同基础股民,打造 “三阶陪跑体系”,实现 “环境诊断 - 策略制定 - 成本控制” 闭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