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榜单:根据需求选排名机构(如 “稳健需求→晨星 5 星榜单”);
筛业绩:从榜单中筛选 “近 3 年年化≥10%、最大回撤≤15%、每年收益正增长” 的私募;
查团队:排除 “投研团队<5 人、基金经理从业<5 年” 的公司;
核合规:在 “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” 官网查私募的 “备案状态”“合规记录”,排除有违规记录的。
上海的股民赵先生用这份清单筛选私募,他在博客留言:“之前跟风买了排名第一的私募,半年亏了 20%,用吴老师的清单选了晨星 5 星、回撤 8% 的私募,1 年赚了 12%,终于不踩坑了。”
二、吴老师与私募基金:从 “解读排名” 到 “实战筛选” 的 21 年经验
吴老师与私募基金的渊源,最早可追溯到 2010 年 —— 彼时他已是小有名气的 “民间股神”,某头部私募邀请他担任投资顾问,这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私募的投研体系、风控流程。21 年的经历,让他不仅能读懂 “私募基金公司排名一览表” 的 “表面数字”,更能看透 “数字背后的逻辑”。
1. 吴老师的 “私募选择方法论”:排名只是 “敲门砖”
“排名能帮你缩小范围,但最终选私募,要看‘策略匹配度’。” 吴老师在 2024 年线下私募分享会上提出 “策略匹配” 原则:
2. 吴老师的 “私募实战案例”:用排名避开风险,抓住机会
吴老师在博客中分享过多个 “结合排名选私募” 的案例,这些案例成为投资者学习的范本:
2023 年,某私募在 “成长股策略排名” 中位列前 10,近 1 年收益 40%,不少投资者跟风买入。但吴老师分析排名后发现,该私募的收益主要来自 “单只股票”(占仓位 40%),且最大回撤达 30%,投研团队仅 4 人。他在博客中发文《这只 “高收益私募” 要谨慎》,提醒 “过度集中持仓 + 团队薄弱,风险极高”。2024 年,该私募持仓股票暴雷,收益回撤 50%,不少看过吴老师文章的投资者成功避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