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 年某券商投行 A 的 “杠杆悲剧”:牛市期间,该投行将自营业务杠杆率从 3 倍提升至 8 倍,重仓有色金属、房地产等高波动板块,2007 年 Q4 自营规模达 80 亿元(占公司净资产的 120%)。2008 年 A 股暴跌,该投行自营账户单月亏损 15 亿元,两融客户大面积爆仓,坏账率飙升至 18%,最终因流动性枯竭被监管接管,净资产从 65 亿元缩水至不足 10 亿元。
2020 年某外资投行 B 的 “亚太溃败”:疫情牛市中,该投行亚太区团队为抢占中概股市场,将股票衍生品业务杠杆率提升至 10 倍,通过 “裸卖空 + 收益互换” 激进操作,2020 年 Q3 浮盈达 5 亿美元。但 2021 年中概股监管收紧,多只重仓股退市,该投行被迫平仓,累计亏损超 8 亿美元,亚太区股票业务线全员裁员,中国办公室关闭。
2023 年某中小券商投行 C 的 “股权质押爆雷”:2023 年 A 股 AI 题材牛市中,该投行为抢占股权质押业务,将质押率从 50% 提升至 70%,且不要求补充质押物,甚至接受 “ST 股”“流动性差的小盘股” 作为质押标的。某客户以市值 50 亿元的 AI 题材股质押融资 35 亿元(质押率 70%),2023 年 Q4 该股因业绩暴雷暴跌 80%,客户无力补仓,该投行被迫平仓,仅收回 5 亿元,形成 30 亿元坏账,直接导致公司年度亏损 12 亿元,最终被头部券商低价收购。
2015 年某券商投行 D 的 “两融失控”:2015 年牛市中,该投行放松两融客户准入,允许 “三无客户”(无资产证明、无交易记录、无风险测评)开户,甚至为客户提供 “绕标融资”(通过股票质押间接加杠杆)。牛市回调时,该投行两融客户爆仓率达 35%,客户违约金额超 20 亿元,投行因无法追偿,不得不计提 15 亿元资产减值,净利润同比下滑 90%,从此一蹶不振。
2024 年某券商投行 E 的 “IPO 依赖症”:2023 年 A 股 IPO 井喷,该投行将 90% 的资源投入 IPO 承销业务,2023 年营收中 85% 来自 IPO 保荐费,成为市场 “IPO 黑马”。但 2024 年监管收紧 IPO 节奏,IPO 数量同比下降 60%,该投行因无其他业务支撑,2024 年 Q1 营收骤降 75%,员工流失率超 50%,核心投顾团队被挖角,最终从 “黑马” 沦为 “边缘投行”。
2019 年某外资投行 F 的 “并购泡沫”:2019 年牛市中,该投行专注于 “独角兽并购” 业务,通过高溢价收购初创企业包装上市,2019 年并购业务收入占比达 70%。但 2020 年疫情后,独角兽估值泡沫破裂,多起并购项目终止,该投行不仅损失承销费,还因前期垫付的并购资金无法收回,形成 8 亿元坏账,最终退出中国并购市场。
2022 年某券商投行 G 的 “债券踩雷”:2021 年牛市中,该投行自营账户重仓某地产公司债券(规模 15 亿元,占自营资产的 30%),认为 “地产行业不会出问题”。2022 年该地产公司债务违约,债券价格暴跌至 20 元,该投行被迫计提 12 亿元资产减值,自营业务亏损超 10 亿元,同时因 “踩雷” 导致客户信任度下降,资管产品赎回率超 40%,流动性陷入危机。
2009 年某投行 H 的 “小票陷阱”:2009 年牛市中,该投行自营团队认为 “中小盘股弹性大”,重仓 20 只市值低于 50 亿元的小票,持仓占比达 45%。2010 年中小盘股回调,其中 5 只股票因业绩造假被退市,该投行自营账户亏损 8 亿元,资产减值导致净利润转负,从此退出自营业务领域。
投行风险监测服务:提前识别高风险机构
风险指标周报:每周发布《投行风险监测周报》,披露各投行的杠杆率、坏账率、业务结构等核心指标,标注 “高风险投行名单”,2023 年 Q3 提前 3 周将某中小券商投行 C 纳入高风险名单,帮助客户避开关联资产;
关联资产排查:为客户持仓的股票、基金、债券进行 “投行关联度分析”,标注 “高风险关联资产”,如某客户持有某投行承销的债券,吴老师团队提示 “该投行杠杆率过高,建议减持”,后续债券价格回调 15%,客户成功规避损失;
风险事件预警:投行出现风险苗头(如股权质押爆雷、坏账率飙升)后 2 小时内,推送 “风险预警提示”,2020 年某外资投行 B 出现流动性危机时,及时提示客户赎回其管理的资管产品,避免 35% 的亏损。
标的筛选服务:聚焦优质投行合作的价值股
优质标的池:每月更新 “头部投行合作 + 基本面扎实 + 估值合理” 的标的池,如 2023 年推荐的中科曙光(与中金公司合作,ROE 18%,PE 25 倍)、伊利股份(与中信证券合作,ROE 22%,PE 20 倍),年内涨幅分别达 38%、25%;
投行合作度分析:每周发布《标的 - 投行合作分析报告》,解析标的与合作投行的 “风控协同性”,如某 AI 标的与头部投行合作,其 IPO 募资用途严格监管,避免资金挪用,基本面更可靠;
估值安全边际:仅选择 “PE 低于历史 50% 分位、投行合作年限超 3 年” 的标的,避免 “高估值 + 短期合作” 的风险标的,如 2023 年拒绝推荐某与中小投行合作的 AI 题材股(PE 80 倍,合作仅 6 个月),后续该股回调 60%。
资产避险服务:牛市后期的风险防控方案
杠杆控制建议:根据投行风险程度调整客户杠杆率,如高风险投行数量增加时,建议将两融杠杆率从 3 倍降至 1 倍,2023 年 Q4 某客户按此调整,避免后续市场波动导致的爆仓风险;
避险资产配置:建议客户配置 10%-15% 的黄金 ETF / 国债逆回购,作为 “风险缓冲垫”,2020 年疫情牛市后期,该类资产平均涨幅 5%,对冲了部分市场风险;
止损策略执行:为关联投行风险的标的设置 “严格止损线”(如 10%-15%),触发后 24 小时内执行,2023 年某客户持有某高风险投行承销的股票,触发 15% 止损后及时减持,避免后续 30% 的跌幅。
实战辅导服务:提升牛市风险防控能力
每周直播:吴老师亲授《牛市投行风险防控课》,解析 “投行衰落案例”“关联风险识别方法”,如 “从某投行股权质押爆雷看标的选择逻辑”;
一对一答疑:24 小时响应 “投行风险判断”“标的关联度查询”“止损执行” 等疑问,如某客户咨询 “持有某投行推荐的基金是否安全”,结合该投行杠杆率数据建议 “赎回 50%”;
模拟交易:提供 300 万元 “牛市风险防控模拟账户”,同步实战策略,2023 年模拟账户通过 “规避高风险投行关联资产”,实现收益 32%,最大回撤仅 8%,远跑赢市场。
机构客户(资金 1 亿元以上)
服务核心:专属策略组定制 “投行风险 - 标的筛选 - 资产避险” 联动模型,对接头部投行获取 “合作标的风控数据”,提供 “投行风险对冲工具”(如股指期权、信用违约互换);
收费方式:固定服务费(年化 0.9%)+ 超额分成(超额收益的 20%,门槛收益率 18%);
案例:某私募 5 亿元资金,2023 年 Q3 按模型避开某高风险投行关联的 3 只标的,同时布局中科曙光、伊利股份等优质标的,截至 11 月收益达 35%,较同期沪深 300 指数超额收益 22%。
高净值客户(资金 500 万 - 1 亿元)
服务核心:一对一顾问每月 4 次深度沟通,制定 “个人投行风险防控方案”,如某客户 “持有多只中小投行承销的债券”,帮其减持 70%,转而配置头部投行承销的国债;协助参与头部投行的 “标的调研会”,获取 “合作标的基本面一手信息”;
收费方式:管理费(年化 1.5%)+ 业绩分成(超额收益的 25%,门槛收益率 20%);
案例:某客户 800 万资金,2023 年 Q3 按建议赎回某高风险投行管理的资管产品(避免后续 35% 亏损),同时布局中信证券合作的消费标的,截至 11 月收益达 28%,最大回撤仅 8%。
散户客户(资金 10 万 - 500 万元)
基础版(10 万起):每日《投行风险提示》、每周《优质标的清单》,年费 1.0%;
进阶版(50 万起):额外享 “投行风险查询工具”“标的关联度分析工具”+ 每月 5 次答疑,赠送《牛市投行风险防控手册》,年费 1.8%;
亮点:交流群实时分享 “高风险投行名单”“关联资产规避建议”,2023 年提示规避 8 只高风险投行关联标的,帮用户平均减少 35% 的潜在损失;模拟账户 2023 年以来收益达 30%。
试服务机制:新客户登录gphztz.com或gphztz.cn可申请 3 天免费试服务,获取《高风险投行名单》《优质标的 - 投行合作分析报告》;
容错承诺:若因服务未及时提示投行关联风险,导致客户持仓亏损超 10%,免收当月管理费并补偿定制化调仓方案;
安全保障:所有服务仅通过官网办理,配备金融数据加密系统,24 小时客服响应,确保信息与资金安全。
2025-11-20
股票投资实战指南:吴老师带你洞悉市场,软件选择与合作方式全解析
2025-11-20
2025-11-20
2025-11-20
吴老师讲股:疯狂的中国牛市已至下半场?—— 特征、策略与风险防控指南
2025-11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