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给侧创新:连锁经营(如沃尔玛)、信用卡消费(1950 年代运通卡普及)降低交易成本,迪士尼、好莱坞等文化产业形成消费 IP。
政策精准发力:1986 年《税收改革法》降低个人所得税(最高税率从 50% 降至 28%),1990 年代 “信息高速公路计划” 培育互联网消费萌芽。
镜鉴价值
我国服务消费占比已达 46.1%,与美国 1970 年代水平相当。“十五五” 规划提出 “扩大服务消费供给”“强化社会保障”,正是对这一经验的吸收。但美国 1980 年代后出现的 “消费空心化”(制造业占比从 1965 年的 28% 降至 1999 年的 18%)警示我们:需保持制造业与消费升级的协同,避免 “脱实向虚”。
(三)第三次转型(2000 年至今):数字赋能的 “品质消费深化期”
核心特征
互联网与数字技术重塑消费模式,体验化、个性化、绿色化成为主流。2025 年,美国数字消费占比达 35%,其中订阅制消费(如 Netflix)、共享经济(如 Uber)、绿色消费(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58%)贡献主要增长。
驱动因素
技术革命赋能:云计算(亚马逊 AWS)、大数据(谷歌 Analytics)降低消费匹配成本,移动支付普及率超 90%。
政策规范引导:2010 年《多德 - 弗兰克法案》加强消费金融监管,2022 年《通胀削减法案》通过税收补贴推动绿色消费。
代际需求变迁:Z 世代成为消费主力,对 “可持续性”“社交价值” 的需求推动品牌转型(如 Patagonia 的环保定位)。
镜鉴价值
我国数字消费规模已居世界第一(2025 年占社零总额 32%),但绿色消费渗透率仅 15%,体验消费供给不足。“十五五” 规划提出的 “培育消费新场景”“发展绿色消费”,可借鉴美国 “技术赋能 + 政策激励 + 代际适配” 的路径,同时警惕其 2008 年次贷危机中 “过度金融化消费” 的教训(家庭债务率峰值达 98%)。
三、美国镜鉴下的 “十五五” 消费升级路径
(一)短期:以政策红利激活即期消费
精准补贴促升级:参考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,对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居等绿色产品实施阶梯式补贴,预计可拉动相关消费增长 20% 以上。
破除区域壁垒: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清理汽车限购、家电下乡地方保护政策,释放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(该群体占全国人口 59%,消费增速比一线城市高 3 个百分点)。
优化消费信贷:在控制风险前提下,推广 “消费信贷 + 场景” 模式(如装修贷、教育贷),但需建立个人征信全口径监管体系,避免债务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