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像一列火车,如果它加足马力前进,你应该跳上去,拱一段顺风车。可是,火车不会永远前进,最后会遇到上坡,速度和加速度都会慢下来。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动能不足,这就是下车的时机,因为当火车翻过山顶之后,它会以同样的速度向下冲。
只有先理解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,才能正确的看待和预测证券价格起伏的运行轨迹,才能够比较理性和及时地把握投资机会。因此,掌握金融市场的普遍规律,是成功进行证券投资必修的第一课。
金融市场通常不能正确反映将来
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的显著不同在于: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决策所依赖的,不是摆在眼前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;相反,他们的投资决策建立在对未来状况的贴现。
在信息不完备的现实中,市场参与者只能根据自己对未来情况的判断,甚至说自己的偏见,来进行贴现行为,从而做出投资决策。根据我们上面的理论,这些投资决策行为与股价和上市公司基本面,三者互相影响、循环作用,反过来又使得未来的状况变得更加不确定和难以明确。
所以,市场中这样普遍的基于对未来进行贴现的投资行为,将会使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。因此,任何人、任何决策、任何事情、任何时候,都是可错的,可以修正的,都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。
当我们自认为对一个区域、一个国家、一个行业或者一家公司的未来很了解,或者很有信心的时候,实际上很可能只是自己的偏见而已。所以,金融市场上时刻充满了偏见,这是有其必然性的。
1994年,索罗斯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世界经济研讨会上曾说:“我对现行观念很有看法。被广为接受的观点是金融市场趋向均衡,并且未来被正确的反映到现在。我认为,金融市场不可能正确无误的反映将来,因为它在反映的同时也在改变将来,同时参与者的认知是不完备的。”
既然金融市场经常不能正确地反映未来,投资者往往依据自己有限的判断,或者偏见进行投资,那么,我们如何在这个偏见流行、嘈杂混乱的市场里做出投资决策、实现稳健收益呢?甚至,管理层又会针对市场的这种情况进行怎样的监管和调节呢?
偏见主导市场 机遇如何把握
现实中,金融市场时常利用投资者的偏见启动阶段性投资热潮,而非基于对未来的正确判断。为了深入理解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发生的事情,而在金融市场却又再正常、再合理不过的游戏,有必要回顾欧美等发达市场的证券投资历史,重点考察一些经典的案例。
20世纪五六十年代,美国证券市场中发生的大型联合企业集团的繁荣和幻灭的兴衰过程,就是其中一个典型。
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股市,曾爆发了一波市场普遍追逐高成长股票的狂热。当时,对于每股收益快速增长的股票,投资者都愿意以很高的市盈率(PE)去购买。“只要是增长的就是好的”,人们根本不关心这一增长结果是如何取得的。而大型联合企业集团的热潮就是从这样一种流行偏见开始的。